KOK体育APP免费下载

运动健身离不开科学
2021-07-15

面对快速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,普及科动、科学健身知识,推动“体医”,成为当务之急!



     一段时间以来,科动、科学健身的话题引起广泛关注。网上曾出现这样的健身:一些中老年健身者用布带固定下巴,悬空吊挂在公园大树上摇晃、摆动,认为这样可以等。这种锻炼方法,究竟可不可取?


 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这种健身方式之所以会让人轻信其健身效果,主要是因为原理上有些类似临床上的“颈椎牵引”。但是,这终究不属于“颈椎牵引”,其牵引力量远大于临床所需,可能会损伤神经组织、肌肉、肌腱和韧带等,进而加重病情,甚至可能会引起截瘫、危及生命。


  生命在于运动,运动需要科学。今天,全国各地健身热潮涌动,体育运动逐渐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。体育锻炼可以人的身体健康,有助于提高生命质量、减少开支,是实现全民健康积的手段。与此同时,一些非科学的运动健身方式,于增进健康并无益处,值得引起各方重视。面对快速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,普及科动、科学健身知识,推动“体医”,成为当务之急。


  游泳、跳绳、跑步、打球、太……不同的人体质和健身需求不同,适合的运动形式、强度和频率也有所不同。尽管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,但如果选择不适宜的运动方式或强度,不仅达不到健身的功效,反而会“伤身”。以脑血管病为例,国外做过一项长达11年的研究,结果显示:只有休闲运动,而不是劳累运动才能预防脑血管病;快速散步能预防卒中,但剧烈运动却会增加脑出血的可能。


  用大健康理念看,运动是保持健康的“良药”,运动“”由人士来开。无论是职业医生还是运动管理师,都可以为我们提供运动指导,量身定制科学合理的运动“”。个性化运动“”需考虑多项维度,包括心肺功能、肌肉力量、柔韧性、平衡能力等,可以解决运动的可持续性等问题。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专属的运动“”,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,做自身健康的责任人。


  目前,运动“”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。看似一个简单的运动“”,实际上汇集了一大批临床和影像专家、体育专家、流行病学专家、大数据工程师和人工智能等多方面专家的智慧。证实某项运动方式对健康的干预功效,需要前瞻性、大样本、群随机的严谨细致对照研究。只有构建起运动健身的科学评价方法,不断完善运动“”,运动健身才能更好惠及广大健身者。相关部门应努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身健康,推动“体”与“医”结合,将体育公共服务纳入体系,资源的不均衡性,优化体育和的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,弥补卫生在健康方面的短板。


 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指标,健康是1,其他是后面的0,没有1,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。健康中国,不仅要靠卫生服务的“小”,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“大”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,推动共建共享,才能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。